知识付费的未来是什么?

日期: 2018-07-30 22:38:07 / 人气: 3528

知识付费经过了两年的发展,已日渐从“尝鲜模式”过渡到“普遍接受”。大多数人都有为知识付费有过至少一次甚至多次的购买行为。


据《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》显示,据《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》显示:我国共享经济在过去的一年中,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。其中有知识付费意愿的公众人数暴涨了5倍,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8000万人。

截止到今年3月,知识付费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150~200亿元左右。报告同时预期,未来几年,中国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%左右的高速增长,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%以上,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%左右。


知识付费吸引眼光,是因为出现了一批知识明星。从2016年开始,受到关注的首先是各类知识明星。这些知识明星推出自己的知识产品或平台,比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和得到APP,生长于得到的李翔商业内参,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“每天听见吴晓波”音频,马东团队推出的“好好说话”音频课程、李善友和他的混沌研习社、樊登和他的读书会等等。

到了2018年,知识付费从业队伍中除了各大明星讲师、媒体大V,还有更多的中小机构、个人专业人士等加入。

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,知识付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「媒体逻辑」向「内容出版逻辑」的迁移,依赖用户付费,而不是依赖广告。


知识付费的内涵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,例如一门经济学入门课等;也可以不是严格说来的知识,例如一些软性技能的培训,甚至是处于兴趣的一些学习或者心灵疏导等等。

知识付费的未来势必要将通用性和个性化相结合。具体说来,是两个方面的业务模式,一方面是通用性的内容生产制作,例如制作了一门《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》这样一门课程,这就是一个通用性的需求,课程制作后,它是面向广大普通用户的,也因此,这类知识付费内容的边际成本接近于0。

另一方面,个性化的知识付费颇有些私人定制的意味,仍然以法律为例,某一位用户可能在遇到一个切实的法律问题,这时候想要相关的咨询或者解决方案。这实际上就是知识个性化服务。


借助于在某一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,得到学习或者解决方案上的帮助,相应的给予对方报酬,这就是知识付费。因此知识付费可应用的面实际上是很广阔的,而你觉得知识付费的未来还会哪些可能呢?



本文原创于微学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