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知识的形态与场景轻知识

日期: 2017-10-31 16:32:33 / 人气: 2109

知识这个概念,和所谓的“内容”不能完全等同。内容范围很大类型广泛,而知识指的是专业性较强、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那部分内容。前文是以内容为基本描述宏观阶段,而本文讨论的主题是需要付费的这部分知识。

目前,知识付费的形态是“轻”知识,以几分钟的音频最多,短,不体系化,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收,比如分答、喜马拉雅等,还有30分钟左右长音频+文字比如得到。内容主要是干货、经验分享,行业简短分析。

在付费知识兴起之前,能被称作知识的只有长篇的课程,比如网易云课堂等,属于在线教育领域。课程和所谓的“轻”知识有很大的区别,课程很重,是学习的需求,需要用户长时间静心完成,两者的需求完全不同。

在如今内容泛滥、娱乐盛行的背景下,人们需要专业知识,想要干货分享,接触行业大咖,但从海量内容中筛选有价值的知识成本过高,又难以静下心来慢慢研读。用户需要在碎片化的时间接收有价值的知识。

拿场景来举个例子,一位白领在下班的地铁上,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,打开得到,听一段简单的商业案例分析,花费5块钱之内。在以往,这类知识只能通过在线课堂或者线下分享会获得,而且内容多时间长,这位白领不得不额外利用周末的时间。平时下班时手机里刷的内容都是新闻、八卦等,内容质量无法满足。这正是用户对轻知识的付费需求所在。

知识付费的要求在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下,有3点支撑用户付费的基本要求:

 1、对供应者身份的认知

正如前文所写,在这个阶段,知识供应者是内容供应链的核心。知识供应者是谁,他的身份、履历是否足够吸引,以及内容是否对用户有价值,能让用户去做他的粉丝。平台需要最大程度地挖掘知识供应者,尤其是有一定粉丝基础的人,作为平台的核心卖点。

2、内容的价值

用户对具体内容本身的价值感知,是否值得付费,尤其是需单独付费的内容形式。用户在付费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供应者身份,以及评论、试听来辅助决策,此外若付费后内容价值不能满足用户要求,会影响用户对该内容供应者或平台的后续付费。

3、价格

通常需付费的内容价格比较低,单独付费的内容10块以内,专辑一年200以内,这个价格远低于一门系列课程的价格,大多数用户都愿意接受。因此付费的过程关注重点不在于价格,在于上一点价值,更准确的说,与价值的性价比。

需求者对平台筛选内容服务的需求,和平台给优质作者组织展现知识的服务,连接的手段则是付费。为什么会是炒的那么热的付费呢?

  1. 内容的价值,准确来说精选、优质内容的价值。高质量的要花钱买,天经地义。
  2. 对于需求方,筛选内容作为一种平台的增值服务,用户付费能抵消筛选内容这类精益运营动作的成本。
  3. 对于供给方,用户付费表示内容的价值得到肯定,让付费能让内容作者受到尊重的同时,会有更多潜在的内容供应者出现,希望自己的内容能通过付费被肯定。
  4. 用户习惯。互联网付费习惯已经慢慢地被培养起来,用户愿意为优质内容去付费。


来自:网络   作者:潘帕斯雄鹰